9月24日,央行发布公告表示,为维护季末流动性平稳,今日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1200亿元逆回购操作,期限为14天,中标利率2.35%。此为央行连续第4日开展14天逆回购操作。
整体来看,在节后期间,央行不断加大对流动性的呵护之情。并对此前打出的“7天+14天”的逆回购组合拳操作的规模也给予加量,分别比此前多增100亿元提升至600亿元的规模。
在业内看来,央行近期此举主要是为确保市场资金面跨节、跨月和跨季平稳过渡,同时,对于今日的逆回购放量与期限拉长,更多资金面短期“趋紧的结果”而非“宽松的原因”,后期货币政策预计将继续坚持稳字当头取向,降准或将不会很快到来,甚至大概率会不及预期。
连续4日开展14天逆回购
记者注意到,9月17日起,央行连续开展14天逆回购操作。在“中秋节”节后两个交易日,央行打出的“7天+14天”的逆回购组合拳,规模也分别提升至600亿元,给予加码加量。
截至9月23日,央行公开市场投放规模已续创1月22日以来单周最大。叠加今日开展为期14天规模为1200亿元逆回购操作,央行本周逆回购规模达3600亿元,呵护流动性稳定。
从2015年至今,央行重启14天逆回购共计7次,而在这7次的逆回购重启过程之中,3次发生在9月中下旬,2次在6月中下旬,1次在春节前,1次发生在8月下旬。
从多方观点来看,央行频频加码逆回购,主要目的在于呵护“双节”期间的流动性稳定。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近期央行接连实现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主要是确保市场资金面跨节、跨月和跨季平稳过渡,释放央行确保资金面合理充裕、货币政策稳字当头的意愿。另外,本周有美联储等多个央行举行政策会议,市场波动加剧,央行此举也有助于稳定市场情绪。”
同时,对于本次逆回购放量与期限拉长,国海固收研究团队负责人靳毅认为,本次央行操作更多是资金面短期“趋紧的结果”而非“宽松的原因”。“8月之后政府债务发行放量,但财政支出不及预期,形成了短期的资金缺口,是此次央行重启14天逆回购操作的原因”。
“降准”预期不断降温
随着央行开展的公开市场操作,也让早前的“降准”预期有所降温。综合多方观点,货币政策预计将继续坚持稳定。“降准或不会很快到来,即便后续仍有,幅度大概率也会不及预期。”
据悉,此前,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会上表示,今后几个月流动性供求将保持基本平衡,不会出现大的缺口和大的波动;对于财政收支、政府债券发行缴款等因素对流动性产生的阶段性扰动,央行有充足的工具予以平滑;市场不宜简单根据银行体系流动性或者超额准备金率判断流动性松紧程度,判断流动性最重要的指标是观察市场利率。
对此,市场观点认为,近年来央行通过言行一致的操作和预期管理稳定了市场预期,在目前条件下,可能不需要原来那么多的流动性便可以来保持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
同时,对孙国峰提到的“年内可能并不存在很大的基础货币缺口”,国泰君安证券覃汉表示,这意味着市场预期的降准不会很快到来,“当前货币政策精细化程度增强,央行应对缴税、地方债发行、资金到期等扰动的工具充足,后续对冲应该是以公开市场操作等结构性工具为主”。
从9月24日市场表现看,近期央行连续净投放,央行与市场沟通,稳定市场预期,隔夜、7天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回落至1.7%附近;但14天期市场利率看,机构对跨节资金需求仍较为旺盛,预计接下来央行将适度增加14天期资金净投放,资金平稳跨节无虞。周茂华表示。